
《我的孩子不會是霸凌者》,我之前寫過第一集。第二集用否定的詞語開頭──顯示我們應該選擇相信孩子,站在保護孩子的立場來看這場風暴。封面那個緊緊抱著孩子,和外界分開的畫面,傳達出明確的立場。
但我覺得討論父母應該怎麼做、應該怎麼判斷、怎麼面對老師等等太過困難,因為可能的情況實在太多,又或者孩子就是第一集的狀況,雖然否認,但就是那個帶頭霸凌的孩子。所以無條件相信孩子嗎?我不覺得?
所以我更想談的是預防,一起來思考:這些事件是怎麼發生的?
第一點:壓力與不滿需要出口
這邊需要先暴雷一下,霸凌背後是壓力與不滿。有聽過「踢貓效應」嗎?當你遇到不順的事情又沒有出口,就會去尋求其他的洩憤方式。所以位階比較高的人就會處罰位階較低的人來轉移其挫折或不滿。
因此如果壓力與不滿有出口,理論上霸凌的問題就會減少甚至消失。而這個故事中踢貓的人,是一個與這個孩子完全無關,住在遠方的中年男子。
然而不管如何,在社會系統中一定有弱勢者存在,一定有壓力無法舒壓的人存在。只是當這個比例高了,或者我們直說——在社經環境比較不佳,或者另一端社會比較很高的貴族學校,在這個M型社會的兩端,霸凌的狀況會最容易產生。
所以要讓孩子擁有出口,要有人聽懂他的話。不然當這些壓力無法被釋放,情緒就像堤防後的水壩,會在某個意想不到的時刻崩潰。或者像這樣自行舒壓,結果造成其他孩子的傷害。
很多家長後來已經變成孩子的秘書,幫他安排課表、盯著功課、回應老師,但卻沒有時間,也沒有心力「聽他說話」。親子間呈現拉鋸狀態,在這種情境下孩子不會跟你說真話,他也不曉得怎麼跟你說話,你也從來沒有在孩子成長中,學會怎麼聽話。
第二點:分辨虛實──你面對的是人,還是自己想像中的稻草人?
第二點,真真假假。漫畫中那個最終讓孩子走上絕路的「撻伐」者,其實是一個與這些孩子無關的無業男子。他只是把自己的憤怒,投射在無辜的對象上,24小時不斷地訊息轟炸,彷彿他就是被欺負而報復的一員。而這樣的網軍,不正是我們每天在網路上看見的現實嗎?
現在的時代已經真假難分,所以要趁早陪孩子練習辨認,以及面對面的溝通。就像現在網路留言可能有一堆人跟你沆瀣一氣,結果超過一半是假人。所以要反過來建立跟培養如何跟現實世界的人建立關係,面對面溝通。以及懷疑他人網路上的人設,用自己的眼睛去證實跟認識。
我想起一個例子──張小燕。很多人從小看她的節目、聽她說話,就會產生一種錯覺,好像她是家裡的長輩,跟自己很熟。但真實情況是:我們根本不認識她,她也不認識我們。這樣的「熟悉感」是假象,是長期重複曝光造成的錯覺。同樣的情況,也出現在對待政治人物、名人身上。從黃子佼的事件中可看到,她其實就只是個寵孩子的母親角色,大家只是擅自的想像,有點像稻草人謬誤,也可以用認知理論裡面想像中的他人來解釋。所以就像很多邪教領袖一樣,根本沒那麼完美,是人們自己把他想像得完美。明明就不熟,卻為他赴湯蹈火或者當神來拜。連自己爸媽都沒跪過卻去跪他(邪教的文章之後再來補)。
對於虛擬世界的虛幻,隨時保留一分甚至五分。對於現實事件的互動,面對失敗,嘗試修復。世界不像遊戲一樣可以關機再開,可以死掉重來。世界破破爛爛,但我們可以縫縫補補。早早讓孩子認識現實的不美好,擁抱不美好,舔拭自己的傷。
結語:
要預防才能真正保護孩子,不是無條件地說「我孩子不可能做這種事」,而是從日常生活開始,讓他能夠有情緒的出口、讓他能夠說真話。從日常生活開始,練習分辨虛假與真實,分辨謊言,分辨不適合的對象,切斷不對的緣分。如果我們能先從「學會聽」與「分清虛實」開始,也許就能在未來的風暴來臨之時,將災害減到最小。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zenpsychologists/posts/pfbid0FUrGHGPyMryq4GcURBG5t7Q1CS3gZhWxa21puA4e3cr93Mu3EjeVZkyxQsdEcBcql